站群导航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

初高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

幼儿园

其他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特色建设>公民教育>详细内容

公民教育

居家抗疫 为心导航 ——朝前路实验学校居家心理调适篇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2-21 18:30:39 浏览次数: 【字体: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我们学习的节奏,虽然我们未能如期回到美丽的校园,但是阻止不了我们学习的脚步和生活的热情。现已居家生活学习一周了,希望家长、同学、老师们继续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平稳度过疫情带来的心理恐慌或烦躁、学习带来的紧张或压力,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做好科学防护,安全快乐的过好过这段特殊的居家生活,静待春暖花开。




家长篇

4b490c012edf416f841912c16114842a.png


1. 家长情绪稳定,帮助孩子获得安全感

“父母情绪稳定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尤其是在防疫抗疫的特殊时期,家人情绪稳定就是孩子最好的强心剂。孩子通常会通过父母的情绪和反应来认识和看待世界,因此,父母的情绪越稳定,孩子受到的影响就越小,孩子才能建立起安全感。

2. 合理安排时间,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

让孩子生活作息保持规律性,保持生活的向往之心、憧憬之情,是孩子心理稳定的重要举措。居家学习期间可以尝试让孩子为自己量身定制学习或生活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可以通过设定 " 上课铃 " 和 " 下课铃 " 等方式找到课堂上课的感觉,还可以和同学约定时间共同学习,互相督促,一起进步。坚持自主管理,居家学习有张有弛。

3. 获取真实信息,科学看待疫情防控

通过官方途径,了解防疫信息、有关科学知识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科学认识疫情,不要凭空臆想和错误解读,避免无谓的恐慌。不让孩子过多的接触负面信息的干扰,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学生篇

d7772e1bc24c4cd7a90047857f0e29fd.png


1. 隔空不隔爱,互联互助

居家期间,可以在空闲时间利用电话、微信等线上沟通平台与同学交流、与亲友保持联系。相互鼓励与支持不仅能够减轻孤独感,也能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并增进彼此的情谊。

2. 积极与父母沟通交流,主动参与家务劳动

同学们可借助居家防疫这一时机,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在充分表达自身的感受和需要的同时,也积极理解支持父母,通过恰当的方式增进与父母的感情。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比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帮助家长减轻负担,也是和父母有效互动的方式。

3. 开展室内锻炼活动,保持良好身体状态

居家期间,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生活条件自主选择活动方式,每天开展半小时左右的室内运动,比如进行垫上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还可以跳健身操、转呼啦圈、踢毽子等。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消除疲劳,提高大脑中的血氧含量,并且能够促进大脑活动,既健身又悦心。




教师篇


21220a0b973b4f56a89c023cf02e6042.png


1. 平衡宅家生活与工作,有效调控情绪

了解疫情信息,合理安排好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正常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与节奏。转移注意力,不苛求自己。非常时期,老师们有可能要经历不同教学模式的转换,会面临很多变化和挑战,难免会出现烦躁、郁闷、注意力无法集中等情况。这时,不要强迫自己,放松一下心情,试着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一下注意力。如果觉得不良的情绪已经影响到你的生活,记得多与亲朋好友分享、倾诉。特殊时期,做好自己的心理防护,就是给学生一份特别的爱。

2.  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工作清单。

不怕忙,就怕乱,要做好时间及任务管理。每日将要做到的事分主次列出清单,先做紧急或重要的事,专注当下任务,高效处理,长时间的工作,要保证适当的休息。

3. 积极作为,传递正能量。

特殊时期,“苦”和“累”是必然的,但我们要心怀敬意与感恩。我们在做好自我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向学生、家长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客观地面对疫情,珍惜生命、强化家国情怀、敬畏大自然,提高学生的认知、自主生活和学习能力,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别人。




心理热线


eeeba32c694245838d92fee79981f4e5.png


如果负面情绪持续困扰着你,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工作、学习,可寻求专业帮助,拨打以下热线:

全国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咨询电话:
1.400-832-1100
2.0731-85292999

苏州市心理援助热线:0512-12320-4(365天24小时陪伴不停)

“苏老师”心理援助热线:0512-65202000(每天9:00-21:00)

苏州工业园区未成年人健康指导中心:0512--69995561(工作日9:00—17:00)



终审:周青松2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