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现代化30周年”,园区惊艳亮相!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江苏教育现代化30周年”融媒体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解读和展示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特别是苏南地区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30年来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启示。
9月14日,“江苏教育现代化30周年”融媒体宣传活动首场新闻发布会在苏州召开。
本次新闻发布会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苏州相关要求,向媒体介绍苏州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以来,取得的整体成效,以及下一阶段相关工作的部署。
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焦伟主持发布会,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周志芳作综合发布,介绍苏州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30年来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启示。
周志芳指出
在江苏省教育厅、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苏州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定站稳人民立场,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快速度、更高效率、更可持续推进着教育现代化发展。1994年,苏州在全省率先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1996年,苏州市政府正式颁布《苏州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实施纲要》,为全面拓展实施教育现代化建设范围提供了遵循。2007年,苏州率先在全省整体通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
↓↓↓
(上下滑动查看)
30年来,苏州教育现代化发展步履坚实、硕果累累。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全国职业教育高地城市、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等一系列改革试点试验项目相继落地苏州,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等落户苏州,为苏州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30年铸魂育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得到不断加强。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市县两级党委均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将苏州作为唯一地级市信息联系点。在全省率先建立“市领导联系在苏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全市26所独立设置高校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全覆盖。全面完成中小学校党组织关系隶属县级市(区)教育工委(党委)工作,扎实推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充分发挥“园丁先锋”党建品牌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30年倾情民生,教育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实现全面提升。坚持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9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显示,苏州公共教育领域满意度得分全省第一、全国第三,位居15个GDP万亿元以上城市首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905所学校、221万学生,学前幼儿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100%,高中段毛入学率100%,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准入率85.69%,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5.52年。出台全国首部关于终身学习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
30年改革发展,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获得积极成效。坚持向着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大步迈进,1998年,率先成为全国首个普及高中段教育的地级市;2013年,率先成为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积极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全市实现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的学生100%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出台《苏州市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依托省名师空中课堂苏州分中心——苏州线上教育中心,实现线上课程资源“全名师、全学段、全学科、全过程、全免费”和县域全覆盖。
30年开放创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新进展。坚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2004年,率先成为全国首个普及高等教育的地级市;2012年,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成为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2020年,启动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样板建设;2021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城市;2022年,C9高校在苏州全部实现了重大布局,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迎来首批学生。2023年,研制出台《关于深化全市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30年引育并举,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更高台阶。坚持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实施名校优才计划,推进教师招录改革,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来苏从教。优化实施“姑苏教育人才计划”,出台关爱激励教师十条措施,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擦亮“人到苏州必有为”金字招牌,教育“人才家底”积厚成势,现有国家教学名师4人,在职教师中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5人、省苏教名家培养对象20人、省特级教师344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全省领先。
周志芳表示
(上下滑动查看)
新征程上,在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苏州教育坚持“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办教育,不断丰富“全纳、公平、优质、适切、开放”的苏式教育新内涵,面向2035持续提高教育现代化发展层次,打造“苏式教育”与城市发展交相辉映的现代教育强市,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江苏实践贡献苏州样本。
一是坚持“一心向党”,擦亮教育现代化党建工作底色。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推动大中小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全链条加强,将政治标准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健全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深化完善市领导联系在苏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在苏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协调共进,提升“园丁先锋”党建特色品牌内涵,找准党建与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的结合点,坚定不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着力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
二是坚持“一心为民”,坚守教育现代化服务人民初心。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贯穿始终,聚焦幼有善育,让学前教育更加优质普惠。扩大盲聋、培智学校资源,筹建孤独症学校(星惠学校)、专门学校(培德学校),保障每一位特殊儿童就学。保障随迁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引导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普通高中市域统筹,优化全市普高布局规划,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制定《苏州市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优化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格局,建设百所“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三是坚持“一心强国”,汇聚教育现代化三位一体合力。立足科教融合创新阶段性经验,持续探索“科创牵引、产教融汇、开放合作”的苏州形态,发挥苏州实验室的龙头带动作用,以科创牵引推动高校、企业、机构、人才、金融等要素深度融合。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全市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优化苏州高校空间布局,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支持企业借助高校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创新孵化器,构建新兴产业集群式创新生态圈。紧抓昆山杜克大学获批全国首批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机遇,推动对外科教合作向全市域拓展,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科教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充分放大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乘数效应,赋能“产城人”深度融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是坚持“一心育人”,建强教育现代化人才师资队伍。深化“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教师编制刚需。推进“姑苏教育人才计划”“苏州市教师银龄计划”“新教育实验赋能苏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力度。深化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体系建构,更加注重教师日常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在教师培训中强调创新人才培育所亟需的引导式、启发式、激励式、导师式教学技能掌握,构建新秀计划、菁英计划、卓越计划三大梯队培养体系,优化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竞赛。落实《苏州市关爱激励教师十条措施》,健全教师荣誉表彰制度,推进教师减负工作,营造舒心从教、全心育人良好氛围,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让优秀的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
发布会上,市有关部门
和县(市、区)教育局负责人
回答了记者提问
↓↓↓
一是合理设置教育管理机构。在历次机构改革中都将教育主管部门作为重点加强的民生部门,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上予以倾斜;近年来,为适应强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校外培训监管和“双减”等工作职责,及时优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内设机构设置。
二是全力为公办中小学提供编制保障。2015年前,各级编制部门依据教育事业年报按标准核定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由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统筹分配到各学校,积极推进教师编制县管校聘。2015年实行控编减编以来,深入研究分析全市中小学生数增长趋势及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需求情况,主动积极向省委编办争取统筹周转编制保障我市公办中小学,在全市事业编制总量只减不增的情况下,通过编制周转、结构调整等方式,将日常管理中精简下来的事业编制重点投放到教育领域,为公办中小学累计增加教职工编制12056名,全市公办中小学编制占全市事业编制总量已达43.4%。
问(光明日报):在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两个不减”方面有何特色亮点?
答(苏州市财政局副局长 尤佩红):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财政收支紧平衡状态下,我们财政部门始终把教育作为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并予以优先保障。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十二五”的1055亿元增长到“十三五”的1762亿元,增幅67%。同时,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重稳定在16%左右。按照“三个增长”“两个不减”的要求,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满足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一是建设优质学校,不断筑牢优质均衡“压舱石”。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在不断扩充教育资源总量的同时,创新实施“新建学校校长筹建制度”,即新建项目启动时,同步选派优秀筹建校长入驻项目组,全程深度参与学校建设,将校园文化布置、环境育人功能等办学理念及内涵建设有效融入工程建设,确保每新建一所学校,就成就一所优质学校。
二是盘活优质资源,不断凝聚优质均衡“向心力”。秉持“不让一所学校在优质学校建设中掉队”理念,持续深化集团(联盟)化办学改革,通过“优质学校+农村学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优质学校+新建学校”三种模式,建成21个教育联盟和5个教育集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集团(联盟)化办学城乡学校、公民办学校和各学段“三个全覆盖”。
三是聚焦优质课堂,不断守牢优质均衡“主阵地”。通过做好“为教学立范”“为课堂塑形”两道加法题、“作业布置”“课后服务”两道减负题,不断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截至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已构建完成“讲练结合、技术融合、协同学习”高效教学范式,课后服务形成作业和特长发展项目“1+1”、学校和社区定点服务“1+1”、教师和志愿者定岗服务“1+1”等三个“1+1”新模式,区域内优质均衡的育人样态不断呈现。
一是以优质教育赋能营商环境提质增效。长期以来,园区教育始终聚力内涵建设、强化质量提升,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在塑造城市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以政府办学为主、建强建好公办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设立两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海归人才子女学校和园区外国语学校,有效解决了全球资本、优秀人才选择园区、投资园区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后顾之忧。园区教育已经成为园区营商环境的“最美名片”,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产业在园区“集结”。
二是以优质教育赋能人口高质量发展。园区重点聚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实施“五育”并举工程,着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国式现代化园区新实践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29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在园区茁壮成长,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园区“充电”提升,一批又一批的老年人在老年大学里“老有所学”,园区教育在赋能人口高质量发展方面展现了作为、作出了贡献。
三是以优质教育赋能产业人才需求。园区有着完善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专业设置,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为园区高质量发展走在最前列提供了强大支撑、积蓄起强大动能。
现场专家作点评
↓↓↓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
专家张佳伟在点评中指出
教育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基石,通过教育现代化可进一步强化教育对经济转型升级、社会进步、文化传承创新的支撑作用,实现教育强市和人才强市。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建设30年的历史脉络,突出了“党建引领、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人才建设“的工作主线,充分展现了苏州在教育优质均衡、开放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资对标的典型案例。
具体体现在——
一、党建引领是教育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苏州教育“一心向党”“擦亮教育现代化党建工作底色”,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政治属性。党的领导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政治保证。苏州教育在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落细,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立足新发展阶段是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支撑
苏州教育改革发展明确面向2035长期发展思路,充分考虑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特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推动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推进内涵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苏州教育在改革发展中,坚持“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办教育,不断丰富“全纳、公平、优质、适切、开放”的苏式教育新内涵,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教育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苏州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改进教育投入机制,完善教育法规政策,强化督导考核,构建社会共治的教育治理体系,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多方参与的良好互动关系,形成教育决策科学、执行力强的治理格局,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五、因地制宜,赋能城市和产业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
从张家港和园区的经验可以看出,在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苏州教育发展充分考虑了区域差异,鼓励各地根据实际需求深度融合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探索特色发展路径。张家港聚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建设优质学校、盘活优质资源、聚焦优质课堂等举措,在城乡学校间形成优质资源互补共享,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苏州工业园区重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着力提升教育质量,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现了教育的全局性作用。同时,苏州教育也重视加强区域间教育经验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统筹发展。通过区域合作,可以克服教育发展的局限性,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让教育成为赋能城市发展和产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总之,苏州教育通过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形成了灵活多样,既具有共性又富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新闻宣传办公室)副主任殷建华、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赵鸣、苏州市教育局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
会后,媒体记者赴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昆山市第二中学、昆山开放大学、昆山市巴城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进行集中采访活动。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以博雅教育为办学理念,重在“以科技特色塑造人,以人文知识熏陶人”。来宾一行实地参观了朝前路实验学校少年科学院、科创中心、极地科普馆,感受无线电科技社团、趣味编程社、人工智能机器人社团、无人机社团、电脑小报制作、App Inventor、极地科普游戏展台、瓦楞纸、刻韵版画等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
来源:苏州教育、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编辑:蔡罗蕊
核发:权俊良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