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

初高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

幼儿园

其他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校园动态>详细内容

校园动态

格物致知联文脉,跨界思维塑全人——苏州市“学科融合,协同育人”跨学科学习专题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31 14:20:25 浏览次数: 【字体:

心随春醒,志共云翔。3月28日,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跨学科教育联盟主办的“学科融合,协同育人”专题研讨活动(初中教学分会场)在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顺利举行。本活动旨在积极探索学科融合的有效策略与途径,聚焦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方式的创新,帮助学生形成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来自苏州市跨学科教育联盟成员学校的二十位骨干教师,分别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道法、地理、体育八个学科出发进行了跨学科公开课展示。展示课后,相关专家进行了精彩点评与指导。

活动期间,苏州工业园区星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谢剑雄莅临指导本次专题研讨会。

14543786c87045908e0ad644145941d3.jpg

cf52283b60ba4bcd9df839385b00a34d.jpg

语文课堂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初级中学朱佳鑫老师执教《天下有“马”——以形象理解为核心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本课融合语文、历史、社会科学。朱老师带领学生探究历史上中西方在马的实用功能、“人马”关系、情感传递等方面的差异,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马”的丰富内涵,引导青少年对马产生新的理解,培养学生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db54c317b44a46039d1a4468991dc6a9.JPG

b4607729a07b411fa70ba864a9a979a4.JPG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陈萨老师执教《舌尖上的米粒》。本课融合语文、生物、历史。陈老师带领学生构建“溯源——凝眸——寻味”三阶递进框架,立足自然规律、意象升华,通过文化叙事创作自然笔记。最终使自然笔记实现从“图文记录”到“文化叙事”的升华。

44e7fb868bfe43ab8d34b483335686ea.JPG

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正高级教师赵飞对两节课进行点评。他高度赞扬两位教师准备充分、思维开阔,指出这两节课是真正的跨学科实践。他强调跨学科教学应立足语文学科本位,守住学科边界;课堂设计须基于学情,关注学生个体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切实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

642cb63873924b18a019f2f29094577e.JPG

dc5dfa137aaa4c1a96371bbc27e205f6.JPG

数学课堂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李景芝老师执教《数学视角下的自然法则——反比例函数与生态平衡》。本课融合数学、生物、道法。李老师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反比例函数在生态平衡中的应用,让学生在数学与自然的对话中,领悟“动态平衡”的生态智慧。

b49319e7b7e1413da87b1d3395a84a36.jpg

c4bc8e56ee534d478e7c013af66ab577.jpg

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徐梦老师执教《神奇的一笔画》。本课融合数学、美术、历史。课堂以学生作品导入“七桥问题”,通过分析图形奇偶点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判定法则,结合欧拉公式揭示数学统一性,拓展至图论与拓扑学领域,同时介绍数学家欧拉成就。借助实践探究与学科迁移,培养几何直观、抽象思维及科学探索能力。

790b1b0dbbff496391a7a7d4a94cdccc.JPG

苏州工业园区文景实验学校薛文武老师执教《当名画遇见数学:破解艺术中的几何密码》。本课融合艺术、数学。通过解析《蒙娜丽莎》黄金分割点与黄金矩形,引导学生用数学诠释艺术美感。课程以艺术作品为媒介,将逻辑思维具象化,引导学生在跨领域交融中提升直观想象与问题分析能力,感受数理与美学的共生魅力。

a5f6d4a969684d23a9e2f4ed1ad9a2ba.jpg

b5b60190ec894e9dbc1c49f5f5564620.jpg

姑苏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初中数学教研员丁银杰对三节课进行点评。他强调以学术理性锚定方向,破除形式化窠臼,依托学科本质与艺术设计思维夯实学科逻辑。主张构建“真问题、实践、育人”导向的课堂范式,推动跨学科教育迈向素养深育,使数学成为创新思维的一片沃土。

bc6c4d55653947fba14a43950cf2bdbf.JPG

47e0cb6459f54ff880df8f614e19f716.JPG

英语课堂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汪云婷老师主持项目《Paper-Cutting——An Art Full of Life》。本课融合英语、艺术。汪老师引导学生探索中国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节庆礼仪等多元场景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的深层联结,意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与跨文化传播能力,以实践促进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f0ab3c9b1a9d4da5a2767d5e61b86609.JPG

59106cd649834a8585c33df3925f6a28.JPG

苏州工业园区文景实验学校张馨怡老师主持项目《Paper-Cutting——An Art Full of Life》。本课融合英语、艺术。张老师以剪纸艺术为载体,带领学生探索文化内涵,通过实践体验平面到立体的创作,培养空间想象与跨文化表达能力,同时组织“AI与手工”辩论,激发学生批判思维,在技艺传承与创新融合中培育文化自信与创新素养。

bcfff841ca4e48eda833cdda851dab6c.JPG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初级中学卓墨佼老师执教《Welcome to the unit》。本课融合历史、文化、劳动技术。卓老师通过视听互动、实践体验及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在制作传统工艺品中掌握英语表达,理解文化符号内涵,同时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与文化自信,为单元深度学习奠定认知与情感基础。

f7710c77b0c34c8d97f04d21fda37229.JPG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初中英语教研员陈学民对三节课进行点评。他认为三位教师做到了以认知内化、情境化应用、迁移创新为路径设计结构化活动,营造生态化教学情境,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生态,实现有序性与开放性平衡,打造高参与度表达场域。老师们通过任务驱动型活动链与多维互动机制,彰显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促进深度互动与跨学科素养融合。

66706f88aaeb444bac007bd13631a8d5.JPG

d8543a2096eb411faed0d65fbd01bcda.JPG

物理课堂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孙晓林老师执教《力与运动专题》,本课融合物理、体育。孙老师通过跑操解析合力本质,借助电梯、传送带等生活场景演示力的变化规律,延伸超重与失重现象并渗透安全教育。精选苏州中考真题深化知识应用,以生活化教学资源为依托,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培养路径。

a6142a51392f415c815f2ea5076f2b32.JPG

04f350cace7a498fb46429b234f612db.JPG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邬启超老师执教《物理学与工程实践——湿度控制电路的设计》。本课融合地理、数学与物理。邬老师以卡塔尔世界杯草坪养护为情境,结合地理气候分析,引导学生设计湿度测量与控制电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并从能源可持续角度提出优化建议。

fbcf155a21844f13b355cc2d0ee8103e.JPG

吴江运河实验初级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盛建国对两节课进行评析。他聚焦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学科融合框架建构展开深度评析,并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强调物理教师应深耕课程改革内核,立足课堂实践场域,通过系统性教学设计建构学生的物理观念,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ec9fdb7bb80042a0b586ee9541f5dfd5.jpg

aae8c8c82ebc4bb48ff5f0debc6a8568.jpg

历史课堂

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刘桂玲老师执教《“春风又绿江南岸”——从范仲淹到王安石》。本课融合历史、语文。刘老师通过名篇赏析、情境体验、小组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从文本解读、历史事件分析、人物精神探究等维度,理解北宋改革家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同时着重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b7408c19041f45de8092713682fb50e5.jpg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唐甜甜老师执教《运河上的城市脉搏》。本课融合历史、地理。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文献地图分析开封、淮安等运河城市兴衰的多维动因,并结合emoji密码盒、思维导图等工具,从时空维度解析文明的延续性,以文化标语设计实践,实现跨学科知识转化,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创新表达力。

cb888f65d8444cd0bc8903a06604d3db.JPG

bd820c48dbdf4451a670e7b7c2491961.JPG

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朱鸣旋老师执教《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本课融合历史、艺术。朱老师以徐显秀墓壁画为探究情境,运用VR技术实现文物细节观察。通过战地报道、深度访谈等跨学科任务,阐释民族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贡献,培育学生的文化遗产守护意识与责任担当。

df77a64895384d16b558ea23e6e133c2.JPG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原历史教研员殷俊对三节课进行点评。他认为三位教师以历史学科为主,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他强调核心素养需与教学评一体化结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88bca72c49184cbba84456ddd64957d8.JPG

ab8ff2efec3e4e2494840205442618ae.JPG

道法课堂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张锴老师开设《情绪解码与自我成长》主题班会。本课以地理景观隐喻情绪密码,融合心理学GROW模型与3F沟通法,通过跨学科思维整合,将自然现象转化为情绪管理工具,引导学生在“地质勘探”式情绪分析中实现心灵“生态重构”,提升自我觉察与问题解决能力。

f52b521dc89b4cc0bc3d4fadcc2c4469.jpg

f0fdf0780f5d4abe9bda99631bdb5be6.jpg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蒋莉苹老师执教《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本课融合道法、体育、艺术。蒋老师以苏州马拉松串联“古城新园”双场景,通过经典解读、古今规划对比与文化符号解码路径,设置四站小组合作任务,融合史料研读、审美鉴赏等跨学科素材,将抽象人文精神具象化,引导学生在沉浸式实践中拓展文化认知深度。

3de8548b6d0646338e2fa31bb1259a80.jpg

57cdab546be144b9a269bcd82e05fd84.JPG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李妹红老师执教《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本课融合道法、历史。李老师通过经典文本解码、艺术智慧表达及历史穿越,溯源三重路径,引导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多维度解析思想传承脉络,培育文化传承使命感。

2b3a0e785c7f494280cd154330b08fc4.jpg

1d0fe408550b48f48e0fd0fad03032d3.jpg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原道法教研员宋大男老师高度评价张锴老师的心理班会课,认为其以地理元素切入情绪管理,通过“三环节四活动”将理论融入实践,生活化、艺术化的教学设计有效帮助学生情绪管理;同时盛赞蒋莉苹老师《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一课,以苏州马拉松为双主线,通过数字人、戏曲等多模态资源实现跨学科融合,使抽象人文精神具象化,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化文化认知;专家也特别肯定李妹红老师《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认为课程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贯通文本、历史与艺术,诗画交融的教学设计赋予课堂高度与深度,为学生带来独特的精神体验。

0f91ed7bb48b47bb98fc656e3336da95.jpg

a20856070157458aabb360e318e7833b.JPG

地理课堂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实验中学董婷婷老师执教《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本课融合地理、历史、生物。董老师通过AI伙伴引领学生探究西北干旱成因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结合区域对比分析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策略,引入“一带一路”经济带动效应,指导运用AI技术设计农业方案,培育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民族自豪感。

13a85a0cac7d44e8abf9b9e85f653d07.jpg

3b7ce97917c74a99bb2da0261803aafe.jpg

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尹彦妍老师执教《茶马古道》。本课融合地理、历史、生物。以青藏地区为教学主题,通过“饮茶——运茶——种茶”三线串联,整合自然特征分析、等高线地形图运用及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模块,引导学生在古道情境中探究真实地理问题,深化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培育人地协调观。

53cedbea1a00429e999e663bc933f1ab.jpg

苏州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傅洋点评这两节课。她认为两位老师皆利用AI技术巧妙构建情境,以此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深度契合地理核心素养要求,精准组织学科实践,为学生准备了多元素材,拓展了广阔的表达空间。同时,她针对两节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详细阐释了跨学科学习的设计思路与要点。

1b9db9cd43884013a237edf5a619aab8.JPG

体育课堂

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初级中学赵迎老师执教《足球——直传斜插》。本课融合体育、数学。赵老师组织分组训练探究几何角度与跑位路线的关联,构建直传斜插战术模型。通过实战模拟强化防守空档预判能力,在小组对抗中培育团队信任及奉献精神。

72f5441a24c44cf687f69b30bf541ee9.JPG

f99bf2fbd624444bbec238a8b204fe04.JPG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颜伟伟老师执教《无线电测向》。本课融合体育、信息技术。颜老师组织“听声辨电台”热身,学生分组开展“寻找消失的电台”任务,通过协作破解本组电台编码,最终以八段锦完成身心放松

66b425c12cd347b3b0635972506d9975.JPG

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周晓老师高度赞赏这两节课。他认为,赵老师的课融入几何概念与智能设备,通过学练赛一体化设计实现教学评闭环,使学生在实战中提升技能;颜老师的课融合信息技术,以任务驱动激发运动兴趣,帮助学生在定向协作中发展耐力。两课均为体育跨学科融合优质范例。

2222cdbe53d14573ba8884e7eac162a3.JPG

1dffb32ff82d48d09947161cc8aa89bb.JPG

结语

随着研讨会的尾声落下,校园里的小小果实正悄然长大。这场关于跨学科的对话,如同春风化雨,浸润着教育者们对课堂的重新想象。走出会场时,许多老师还在讨论如何将今日的启发带回课堂。

教育从来不是单声部的独奏,而应是多学科共鸣的交响。那些今日埋下的种子,终将在明天的课堂上,生长成孩子们眼中更辽阔的世界。


一校一审:韩梦姣、段晓慧

二校二审:朱丽勤

三校三审:张   政

终审:沈莉莉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