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传递 共育芳华——朝前路实验学校小学部家长图书漂流活动第十四期
一本本承载着教育智慧的书籍,在家长们手中悄然传递,一场浸润心灵的阅读盛宴就此拉开帷幕。朝前路实验学校小学部以书为纽带,串联起一个个家庭,鼓励家长共读经典,在思维碰撞中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为家校携手共育孩子成长搭建坚实桥梁。
一(1)班 黄子然家长
作为一名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我时常感到迷茫与困惑,犹如置身于迷雾之中,找不到前行的方向。直到我翻开了《优质父母实践教养指南》这本书,仿佛一道明亮的光,穿透了层层迷雾,为我照亮了育儿的道路,让我收获颇丰。
这本书的作者是艾丽卡・雷斯切尔,她不仅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学家,更是一位有着丰富育儿经验的母亲。书中通过 75 条黄金法则,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三个关键要点:接受、界限及一致性。这些法则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涵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到引导孩子控制情绪,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到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每一条法则都能让我在育儿过程中 “拿来就用”。
书中提到,优质父母首先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接纳。这让我深刻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有时,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行为标准时,我不自觉地就会流露出失望的情绪,这种有条件的爱,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只有当他们表现好时,才值得被爱。但其实,孩子就像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苗,他们需要的是我们无条件的滋养与呵护,无论风雨,始终坚定地站在他们身后。就像书中所说,我们要接受孩子的本来面目,包括他们的优点与不足,聪明与笨拙。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与自信,勇敢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同时,作为父母,我们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与成长。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教育是一门技能,和读书、写字一样,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我意识到,在育儿过程中,我不能总是以 “过来人” 的姿态去要求孩子,而应该以一个学习者的心态,和孩子共同成长。例如,当孩子对某个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我不能敷衍了事,而是应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去学习,这样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能让我自己不断拓宽知识面,提升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更加理解了 “教学相长” 的深刻含义。
读完《优质父母实践教养指南》,我深知育儿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同时也充满了希望与美好。这本书就像我的育儿宝典,让我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时,不再感到手足无措。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学习与实践书中的理念和方法,我一定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优质引路人,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回忆。
一(2)班 郭雨辰家长
《童年的秘密》,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儿童内心世界的神秘之门。书中对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剖析,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让我对童年有了全新的理解与感悟。
书中指出,儿童并非空无一物的容器,而是蕴含巨大潜能的生命个体,拥有独特的 “心理胚胎期” 和 “敏感期”。他们像海绵般主动吸收外界信息,在适宜的环境中自发地学习与成长。这让我意识到,家长常常以爱的名义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替他们做选择、设限制,实则是阻碍了孩子自我发展的进程。例如,孩子尝试自己吃饭时,家长担心弄脏而喂食;孩子探索物品时,家长因怕危险而制止,这些行为看似保护,却剥夺了孩子锻炼能力、认识世界的机会。
书中强调的 “有准备的环境” 也让我深受触动。儿童需要一个自由、有序且充满探索机会的环境,在其中能独立行动、自主选择,通过实践获得经验与成长。这提醒家长,应减少不必要的约束,为孩子创造宽松包容的氛围,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材料和空间,让孩子在自由探索中发展专注力、意志力和创造力。
《童年的秘密》更让我明白,尊重是教育的基石。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兴趣爱好和独立人格,不将成人的标准强加于他们。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给予充分的信任与支持,才能让孩子在爱与尊重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绽放独特的生命光彩。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家庭教育的道路,让我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旅程中,多了一份从容与智慧。
一(3)班 徐悠然、唐铭敏家长
读完《父母的格局》,我仿佛在育儿的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明灯。这本书以深刻的洞察和丰富的案例,揭示了父母格局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也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格局的高度:决定孩子视野的广度
书中提到,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养育孩子的视野、态度和方法。这让我联想到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喜欢画画,但起初画得并不好,甚至遭到嘲笑。然而,他的父母没有否定他的兴趣,而是带他看画展、报绘画班,最终孩子在比赛中获奖。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父母的格局高度,决定了孩子能看到多远的世界。如果父母只关注眼前的分数和成绩,孩子可能永远无法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力。相反,当父母以开放的心态支持孩子的兴趣时,孩子才能在探索中拓宽视野,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二、格局的广度: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父母的胸怀广度,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书中强调,父母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允许孩子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的育儿误区:当孩子犯错时,我往往急于纠正,甚至指责,却忽略了错误本身的教育价值。书中提到“试错”的重要性,让我明白,孩子需要在尝试中体验错误带来的痛苦和失落,才能学会自我修正和完善。父母的包容和理解,能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勇敢尝试,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
三、格局的深度:赋予孩子内在的力量
书中提出的“第三种力量”概念让我深受启发。这种力量来自环境中的任何事物,比如一本书、一个榜样、一次经历等。作者通过自己孩子的案例说明,当孩子沉迷游戏时,不是通过打骂或责罚,而是借助孩子崇拜的学长的提醒,让孩子意识到问题并主动改变。这让我意识到,父母的角色不仅是教育者,更是引导者。我们需要巧妙利用身边的资源,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自我探索中成长。
《父母的格局》不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父母的启示录。它让我明白,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能看多广。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以高度的视野、广度的胸怀和深度的理想,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自由探索中成长,在试错中学会坚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1)班 段雨彤家长
在陪伴二年级孩子的过程中,《爱与自由》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爱不是温柔的束缚,而是为孩子构筑一个安全的容器——在这里,他可以跌倒、探索、做真实的自己。我开始学会在作业辅导时后退半步,允许他用橡皮擦反复修改歪扭的字迹;在兴趣选择时保持沉默,看着他犹豫良久最终抱起足球而非画笔。
自由不是放任,而是在爱的边界内给予试错的空间。当孩子因为忘记带课本而自责时,我不再急忙送作业到学校,而是和他一起思考明日如何避免。这种带着温度的"不帮忙",反而让他长出了自我管理的翅膀。教育原来是在放手与守护间寻找平衡的艺术。
二(2)班 赵韵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课堂。《倾听孩子》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倾听孩子是一种爱的技巧,也是家庭中心理调适的关键。
首先,在家庭中,孩子可能会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如哭泣、伤心、生气、愤怒等。这些问题很可能是由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所引起的。如果父母能够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感受,就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这些心理问题。
然后,除了积极倾听外,这本书还介绍了其他一些方法,如鼓励孩子表达情感、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以及为孩子创造一个愉快的家庭环境。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我们在家庭中进行心理调适,从而让孩子健康成长。
最后,我想谈谈读后的反思。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倾听孩子的重要性。然而,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来更好地倾听孩子。这使得我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同时也让我更加了解孩子的需求。
总之,《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书籍,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地倾听孩子,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3)班 徐薇薇家长
《家庭的觉醒》是临床心理学家沙法丽·萨巴瑞融合东方哲学与西方心理学视角的育儿著作。它的教育逻辑,直指家庭关系的核心矛盾:父母的自我觉醒才是亲子问题的解药。
当父母被“自我”掌控时,会认为孩子必须“听话”、成绩决定未来、父母权威不容挑战等。这些执念实则是对失控的恐惧——恐惧平凡、恐惧资源短缺、恐惧社会评价。
亲子冲突的本质是时间观的错位,这种错位导致父母用“未来恐惧”绑架当下。冲突的解法是“回归当下”,通过双面镜既观察外界,也内省情绪触发点。
觉醒父母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内在坚实的人”:明确自我价值,真诚表达需求,与父母保持深度联结。
孩子不需要我们带领他们觉醒,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觉醒的;是我们需要借他们这面镜子,照见自己未愈的创伤”。当我们停止向外改造孩子,转而向内直面恐惧时,亲子关系便从战场转化为沃土:父母收获成长,孩子绽放生命。
从扉页的批注到字里行间的感悟,家长们在书籍的流转中完成了一场知识与情感的深度交融。此次读书漂流活动,既是教育智慧的接力,更是家校共育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朝前路实验学校小学部将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深化阅读内涵,让书香浸润更多家庭,持续凝聚家校合力,共同描绘孩子们成长的美好画卷。
图文:小学部
编辑:张雯怡
一校一审:许蕾蕾
二校二审:沈菊芹
三校三审:张 政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