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陆丹
浓浓诗香,悠悠古韵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析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陆丹
摘要:诗歌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与流传,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积极传承中华文化。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语文诗歌的教学方式,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让学生体会诗歌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本文将以初中语文为例,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展开探析。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析
引言: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想难以适应当下发展的要求。当下,人们更注重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亟待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产生对诗歌的兴趣,发自内心的热爱诗歌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丰富诗歌特色
教师在诗歌讲述过程中,可以巧妙的创设一个诗歌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走进一个真实的、生动的诗歌情境中,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情境中得以熏陶和感染,帮助学生体会和丰富诗歌的语言特色,进而理解诗歌之中蕴含的深意。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为例,教师在讲述《望岳》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电脑播放一些气势磅礴的的音乐调动学生感情,在音乐的渲染之下,教师先引导学生朗读《望岳》,将学生带入到泰山的情境中。之后,教师可以讲述杜甫写这首古诗是在科举不得志之后北游齐赵,在旅途之中见到了泰山之后写下的。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荧幕展示泰山的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使学生借着音乐、图画以及杜甫的背景,想象杜甫科举不第后看到泰山时的心境。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带入泰山来再现故事的情境,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想象假如是自己站在泰山之巅,望着众山是一种什么体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或词汇描绘一下泰山,进而增强诗歌特色。总之,诗歌教学中的情境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运用适合初中学生这个年龄段并且学生喜欢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悟诗歌的韵味,丰富诗歌的特色。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科素养,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1]
二、巧抓意象,挖掘诗歌内涵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接触的诗歌较少,对于诗歌的理解还达不到要求。不过众所周知,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的意象,同时作者又是往往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巧妙的抓取诗歌之中的意象,针对意象对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感悟作者写作的意图,体会诗歌的内涵。
以《望岳》为例,作者杜甫在写这首古诗时,运用了很多意象。首先,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古诗中意象的含义就是物像和情意的组合,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找古诗的意象。例如,在《望岳》之中,泰山之巅就是其中一个意象。根据教师列举的例子,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来寻找《望岳》剩下的意象分别是什么。待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刚刚布置的任务,得到《望岳》这首诗的意象有泰山之巅、层云、飞鸟、众山等意象。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将古诗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紧接着,教师再向学生提问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例如,《望岳》中的“众山”,当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在泰山的对比之下,看着众多高大的山峰都变得很渺小,借此来表达作者对泰山之景的赞叹和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即使科举不第但依旧具有豪情壮志,不畏艰难、敢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壮志。意象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意象来使诗歌具有一种层次感和画面感,引导学生正确抓取意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文学素养。[2]
三、指导朗诵,感悟诗歌情感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在诗歌教学之中,朗诵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给时间组织学生朗诵,导致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越来越差。因此,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使学生在朗诵诗歌过程中真正的爱上朗诵、爱上诗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情感,提高诗歌的审美能力。
在朗读《望岳》的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去读,然后再让学生去实践。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杜甫的《登岳阳楼》和《春望》两首古诗来和《望岳》进行对比。比如,利用电脑分别播放《登岳阳楼》、《春望》和《望岳》,使学生感悟这三首古诗不同的感情,体会作者在写《望岳》时的赞美、热爱、向往和憧憬来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根据这样的感情基调,教师再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语速的快慢、语调、在哪里停顿、哪里有重音。教师可以先演示一遍如何去朗诵,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语速要慢一点,用热情奔放的语调朗诵并且有明显的重音轻音变化。例如,《望岳》的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明确夫的读音是二声fú,然后注意停顿应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和“齐鲁”二字可以适当重音,“如何”和“未了”二字可以适当放轻,利用这样的规律来进行整首诗的朗诵。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由朗诵,仔细体会诗歌的情感。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对诗歌的理解,还可以涵养身心,陶冶情操,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应用网络,增强诗歌魅力
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诗歌会伴随着多种多样的文学常识和自然风景的描绘,这些都加大了学生学习诗歌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网络技术,通过灵活多样的多媒体技术把诗歌中的情景和知识以图片、视频、音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还可以降低学习,进而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魅力。
当讲述《望岳》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向学生展示泰山的景色,使学生欣赏到泰山高大的山体、峰峦起伏的山脉、瀑布流鸣的美景以及泰山四季自然景色的更替和千变万化,感受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然后,教师再展开对古诗的分析,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中利用PPT或者播放视频来使学生观看泰山群峰云生、飞鸟入谷、山脉绵延的纪录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泰山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然后在结合《望岳》这首诗中的字词来体会杜甫的心境。最后,教师可以播放相关音乐来组织学生齐声诵读《望岳》这首古诗,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想象自己在泰山之巅看到的一切美景。进而更加了解杜甫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使用网络技术,不仅可以方便教师备课,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诗歌背后的深意,进而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3]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教师在诗歌教学时,要准确的理解义务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新课标的教育指导下,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感悟。引导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通过新颖的教学设计、创新的教学模式、有趣的教学环境来帮助学生提高诗歌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丁丹丹.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途径[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7):77-78.
[2]张伟华. 借助想象 置身诗境——通过意象的揣摩感受意境的体察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01):43-45.
[3]李晓泓.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优势开展诗歌探究性学习活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0):20-23.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