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

初高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

幼儿园

其他

手机版

论文:走向社会大课堂——“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17 09:54:20 浏览次数: 【字体:

走向社会大课堂

——“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摘要】学校高位统筹谋划,绘制“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图谱,遴选课程基地,建立校外朋友圈,全流程闭环模式,利用基地资源量身定制课程,双师课堂重在情境化体验实践,多元协同充分融合校内课程,并积极探索评价措施,把“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系统化、序列化、常态化地实施,有效丰富学校课堂,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无边界”育人新格局。

【关键词】家校社合作  基地资源  校外课程       

2013年1月17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把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作为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下,“家校社合作”的共识已经形成,但是各个学校大多侧重于家庭和学校合作共育,如成立家委会、开展家长志愿课堂等。学校和社会的链接普遍缺乏,即使和社会开展合作,也是“请进来”的多,比如聘请校外专家担任社团老师、聘请专业人士到学校宣讲等。学校教育中,真正带学生走出校门去接触社会的机会还是很少如每个学期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

新一代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三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三者缺一不可。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一定是无边界的,从象牙之塔走向学习社区,与周边社区充分地融入,是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是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走社会大课堂,一起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探索真实世界,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立足区位特点,高位统筹谋划,打破校园壁垒,拓展社会资源,链接生活,“请进来”的同时,让学生走出去”,把“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系统化、序列化、常态化地实施,有效丰富学校课堂,开启校内校外双轨道,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无边界”育人新格局。

一、“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的整体架构

一)绘制课程图谱

根据教育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指导意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利用地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区位特点,以“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为三大理念支撑,从“家校合作、馆校合作、企校合作、高校合作、社区合作”五个维度,分“红色印迹、文史博览、科技创新、艺术浸润、自然生活、志愿劳动、职业体验”七大版块,链接学科、跨学科、亲子、社团、延时服务等,顶层设计,全面架构“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体系,引领学生走向校外,走向各个领域,走进真实的生活中,去见识,去学习,去体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遴选课程基地

学校充分发挥在家校社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成立课程开发小组,查看区域地图,通过实地走访踏勘、签订共建协议、师生推荐、家长问卷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区域资源和家长资源的调研,主动加强同苏州市E路成长实践体验站、苏州工业园区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周边高校等有关单位的联系沟通,从“红色印迹、文史博览、科技创新、艺术浸润、自然生活、志愿劳动、职业体验”七个版块,综合平衡,初步遴选出了太湖游击队纪念馆、苏州博物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金鸡湖美术馆、穹窿山万鸟园、独墅湖图书馆、苏州工业园区消防大队等48个相对稳定的家校社合作课程基地,列出资源清单,并根据基地特点分布到不同年级开展实施因各种因素变化可适时调整。


三)建立校外朋友圈

学校成立“家校社合作”课程项目团队,包括各学科各年级骨干教师、各班家长志愿者。对应课程清单,团队成员根据任教学科和年段学生身心特点,自主领取对应课程基地,并分头对接联络,分组实地走访交流,教师、家长、基地联系人,互加好友,建立一个“家校社合作”的校外朋友圈,共同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出谋划策,为后期充分借助基地资源,共研课程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的实策略

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的实施相比于校内课程,内容更拓展,过程更系统,联动更紧密,需要学校顶层设计,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开放课堂,校内外合作,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融合,全方位协作支持,在课程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优化。

一)一师一课程,全流程闭环模式

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学校积极调动教师的课程意识,鼓励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以项目形式来开展团队成员(包括家委会委员)学期初领取一个课程基地按照全流程闭环模式联系课程地→设计课程方案→确定时间→找好搭档→选定学生→开展项目活动→展示项目成果→归整课程资料,完成课程的实施。 “家校社合作”课程实施过程需要完成六个“一”:一份课程设计方案、一份课程学习单、一份课堂评价表、一份课程成果、一组课程照片、一个课程微视频,在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适时提交。“家校社合作”课程实施给老师们充分的自主权,对教师来说,既是自我锻炼成长的契机,也是极大的自我素养和效能挑战倒逼教师不局限于课堂,打开教育视野,敞开教育胸怀,不断探索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机融合。

二)利用基地资源,身定制课程

课程负责老师结合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结合学科特点,全面了解和挖掘课程基地的可利用资源,包括场馆资源、社区资源、高校资源、名企资源、家长资源等,跨界跨学科,以前学、共学、延学三段式学习为范式,坚持以任务、问题、挑战来引领贯穿,打通校内外,为学生量身定制适合的课程实施方案,制订学生项目学习任务单,并在备课组研讨通过

1. 馆校合作

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与苏州博物馆、苏州名人馆、苏州园林博物馆、金鸡湖美术馆、苏州科技馆等二十多家场馆开展馆校合作,引入更多社会资源,全学科覆盖,跨学科融合,从课程研发到课程实施,逐步走向系统化,序列化,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如走进独墅湖图书馆,老师设计了四个任务:参观图书馆、乱架图书整理志愿劳动、体验自动借书机借书、参加图书馆世界读书日活动。课前安排学生观看了《我们的图书馆》纪录片,课后学生撰写了图书馆体验日记。

2. 家校合作

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中,家长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家长志愿者自选校外课程基地,与基地联系,和老师共同研讨课程安排,以班级为单位,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校外课程项目。如“探索星辰大海”一课,家长志愿者组织带领班级学生走进苏州市青少年科技馆,在儿童探索宫里体验梦幻星光沙、人形复刻机、手势天气、微观世界等科技小游戏,在科普展示厅参观学习,感受科技魅力。

3. 企校合作

苏州工业园区是经济高地,许多知名企业座落其中。学校积极与周边一些教育基地微软苏州研究院、汇博机器人有限公司、伊利乳业有限公司、仁和织绣公司、桑田小厨等企业联合,走进企业,感受企业文化,见识专业领域,打开一扇又一扇看向世界的窗口。如学生走进仁和织绣公司,亲近非遗,探秘缂丝工艺,畅游织绣乐园,用小小织布机体验“通经断纬”的织绣手作。

4. 社校合作

学校与社区充分联动,结合社区资源,持续研发走进社区课程,分阶段实施。如在社区阿姨的带领下,学生参观社区的“美丽后花园”给社区用来种花的废旧水管和轮胎补色;在社区学习怎样泡发豆芽,了解管道水培技术;参加社区市集,学习摆摊营销。另外,参观区域消防大队,走进清源华珩水务公司,探秘植物园等,通过社校合作,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各行各业。

5.高校合作

学校地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周边有苏州大学等三十多所高等院校。学校多渠道牵线搭桥,与高校合作,挖掘苏州大学医学院人体标本馆、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苏大化工学院实验室、西交利物浦图书馆、中科院纳米所等资源,带领学生参观实践,玩转大学城。如《“纳”样神奇》一课,学生来到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老师设计了三个活动任务:实地探究参观纳米展厅、聆听绘本领略纳米王国、纳米红领巾滴水实验,逐步体验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双师课堂,重在情境化体验实践

“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置身博物馆、科创高地、艺术展览、生产企业、自然田园等多元而真实的生活场域中去学习,探寻红色足迹,了解文学历史,感受科技创新,浸润艺术之美,亲近自然田园,参加志愿劳动,体验职业幸福等,在互动体验中去领悟,在动手探索中去实践真正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除了带队老师,更有基地场馆的专业负责人士现场给予引领、讲解、指导,弥补了学科老师在一些社会专业领域的缺失,实现了校外课程和校内课程内容的互补。

1. 实地参观

丰富的行走经历是孩子成长的宝贵财富。“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实地参观,带领孩子走进博物馆,走进社会各行各业,走进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见多识广,从而有宽广的视野和胸襟。如在本学期“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中,学生先后参观了苏州博物馆、园林博物馆、金鸡湖美术馆、水八仙植物园、万鸟园、伊利乳业有限公司、消防大队、仁和织绣等二十多个地方。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员工带领现场参观化验室、中央控制室、灌装间、包装间,学生亲眼了解牛奶加工、质检、包装、运输等一系列过程;在参观消防员们的寝室、荣誉室和活动室,学生看到那些有棱有角的被褥和摆放整齐的各类物品孩子不禁惊叹,一句“好整齐啊!”由衷表达对消防员的敬意。

2. 亲身实践

对于小学生来说,动脑又动手,是最好的学习。“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每一站均安排实践体验,借助课程基地的资源,体验各类课堂上无法体验到的课程,真正让学生做中学,做中成长。如,《我在苏州学“非遗”》一课,学生来到苏州评弹学校,评弹老师表演了四场评弹剧目,并教孩子们学说苏州话,试弹民族乐器琵琶;《春天·你好·奶牛》一课,孩子在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员工的指导下,亲手DIY酸奶制作;《我在博物馆里学金融》一课,中国基金博物馆馆长带领孩子们探寻货币的来源,体验“拎一拎一百万”小游戏和“当动物有钱了”儿童财商桌游,角色扮演,DIY设计自己王国的“货币”,在玩乐中探索、体验钱币的流通,学习规划自己的财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探秘大姚村古迹,体验农耕文化》一课,村民阿姨教孩子种毛豆,松土、挖洞、撒种、覆土,体验真实劳作,挥洒汗水,感受播种的喜悦《邂逅靛蓝之美,感受传统扎染工艺》一课,学生走进尹山湖美术馆,专业的民间艺术老师讲解扎染工艺,并亲身操作浸、扎、染、拆全过程。

3.3.成果表达

“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注重成果意识,让成长留痕。每一次课程结束,学生会完成一张课程项目学习单,记录着前学、共学、延学部分的探究和体验内容及成果,以及评价量表。同时,很多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作品,这是课程最好的成果表达。如在苏州园林博物馆,每个学生挥动彩铅,笔“绘”园林,给园林“添彩”,将心目中的苏州园林美景绘在明信片上;在尹山湖美术馆,每个学生亲手设计图案,创作出优秀的扎染作品,带回家中或当桌布或当围巾或做裹裙满满的获得感;在社区菜市场,学生调查了解咸蛋价格和腌制方法,再把鸭蛋买回家,学习腌制,一个月后煮熟和家人品尝,并开展爱心赠送。

四)多元协同,充分融合校内课程

“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延伸的校本特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基地特点,可以是一个团体、一个班级、一个年级或者全校学生,利用课后服务、社团活动、课外活动、节假日等时段,协同家长、学生、老师、基地工作人员,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课程的实施有效衔接语数英音体美科等各科课堂教学和课后延时服务需求,多元链接学科实践、跨学科项目、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假日小队亲子活动等,和国家基础课程协同融合又有补充扩展。如,书法社团前往苏州市碑刻博物馆,开展“探碑观古,拓唐宋美泉”课程活动,馆内专业讲解员带领学生赏碑刻,读碑文,拜谒孔子,学习印拓古钱币,学生深刻感受了中华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数学和科学老师一起带领学生走进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KEVA积木创意搭建,玩转小木块里的大世界,将科学、艺术 、数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有机融合学生个个像发明家、科学家、工程师一样思考,追求创新和突破清明节,家委会委员组织整班学生,前往苏州横山烈士陵园,开展“清明追思,缅怀先烈”祭扫活动,敬献菊花,瞻仰烈士纪念馆,表达对烈士的敬仰,切身感受烈士不朽的精神。

三、“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的激励评价

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学校综合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有效的“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评价措施,强化过程评价,整合增值评价,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引领和激励师生更好地实施课程,为师生的共同成长赋能。

(一)云上展厅

学校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打造新型网络云评价版块---朝前云上展厅。平台臻选“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中的优秀成果如学生扎染作品、KEVA创意搭建作品、印拓古钱币等,不定期公开发布展出,并长久在云端保存,面向家长以及社会层面开放宣传,激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成长写实

“家校社合作”课程评价依托苏州工业园区易加学院“易加综素”平台,通过电脑、平板、手机多终端,随时在线分享学生“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过程性活动文字、照片等,进行成长写实记录,师生、家校充分互动。系统自动生成专属评价报告,利用大数据刻画,明晰成长目标,真正实现了从过去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走向以过程数据化记录为核心的的综合评价。

(三)综合评价

学校通过公众号、网站等发布“家校社合作”课程专题报道和微视频,广泛宣传和激励每学期末,学校专门评选“家校社合作”课程优秀项目、“家校社合作”课程实施优秀教师、“家校社合作”课程实施优秀学生。同时,学生在“家校社合作”课程中的表现纳入学校“博雅少年”综合评价体系,以“赏识、激励”为主,另设“乐学少年”“乐创少年”“乐健少年”“乐艺少年等多个单项评价。

 


终审:yangyong1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