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期汇报
教 育 科 学 规 划(含学会 )课 题
中 期 报 告
课题批准 “十四·五”Sjh【0366】
课 题 名 称 《“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课程实施的创新研究》
课题负责人 沈菊芹
所 在 单 位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填 表 日 期 2023年6月
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中期检查活动提示:
中期检查活动主要是分析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研讨课题研究的可持续性,重点是反思、归纳、深化、细化。
一、中期检查活动简况:检查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检查时间:2023年6月15日 检查地点:学校茂行楼三楼党建室 评议专家:沈琴芳 杨勇 范红瑞 参与人员:课题组全体核心成员及青年教师代表。
|
二、中期报告要点:研究工作主要进展、阶段性成果、主要创新点、存在问题、重要变更、下一步计划、可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左右,(可加页)。 (一)研究工作进展: 1.学校课程五育融合内涵研究:课题立项以来,学习了大量关于五育融合的历史文献资料,对学校课程现状进行调查,解读政策,系统梳理了“五育”的个性特点及内在联系,厘清“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为实践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 2.开展单一学科和跨学科课程“五育融合”实践研究 首先,从单一学科“五育融合”入手,通过课堂实践,在德育类课程、智育类课程、艺体类课程、劳动类课程学科中挖掘“五育融合”价值点,捕捉学生“五育融合”成长点,实现真正的融合课堂。 其次,每月最后一周,设为学校“跨学科学习周”,通过学科组合项目化学习的形式,探索五育融合的途径和实践,推动教师创新育人理念,充分发挥五育综合协同育人的功效,实现育人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融合发展,多样化个性发展,本学期,“咸蛋超人变身记”项目得到很好的反响。 3.校本特色课程“五育融合”实践研究 (1)开发“雅行德育”课程 学校以“博雅教育 奠基人生”办学理念为指引,将德育工作主题化,课程化,模块化,构建“雅行课程”框架体系,研发 “雅行课程”实施策略,创新“雅行课程”评价措施,,以德育促进学生智、体、美、劳育的全面发展、融合发展、个性发展。 (2)开展“家校社合作”校本特色课程 学校立足区位特点,高位统筹谋划,打破校园壁垒,拓展社会资源,链接生活,“请进来”的同时,让学生“走出去”,把“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系统化、序列化、常态化地实施,有效丰富学校课堂,开启校内校外双轨道,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构建“五育融合”育人新格局。 (二)阶段性成果: 1.“五育融合”文献资料一套; 2.“五育融合”校本特色课程案例一本 3.“五育融合”校本特色课程微视频一部 4.“五育融合”学校课程创新实施相关论文一篇 (三)主要创新点: 学校课程五育融合的实践研究将打破各育之间相互分离、割裂,点状育人的现状,让“五育融合”进学科教学、进活动课程、进真实具体的学校教育教学日常生活,提升各育之间的关联度、衔接度,以一育引领、活动融合、教材融合等方式全面渗透,全面贯通,积极倡导项目式、问题式、情景式等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促进育人方式创新,提升综合育人价值。 1. 学校“雅行课程”的具体实施是全面的,融通的,灵动的,融进真实具体的学校教育教学日常生活,体现校本特色,联合社会、家庭和学校资源,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打通,五育联动,促进学生品格锤炼和提升,内化行动能力,形成博大宽广的胸怀,通往雅正通达的境界。 2.学校“家校社合作”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根据教育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指导意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利用地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区位特点,以“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为三大理念支撑,从“家校合作、馆校合作、企校合作、高校合作、社区合作”五个维度,分“红色印迹、文史博览、科技创新、艺术浸润、自然生活、志愿劳动、职业体验”七大版块,链接学科、跨学科、亲子、社团、延时服务等,顶层设计,全面架构“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体系,引领学生走向校外,走向各个领域,走进真实的生活中,去见识,去学习,去体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题负责人签名:沈菊芹 2023年6月15日
|
(三)存在问题: 1.多元协同,充分融合校内外课程 “五育融合”学校课程的重构与实施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融合国家基础课程和校本课程,融合课后服务、社团活动、课外活动、节假日等时段,协同家长、学生、老师、校外基地工作人员,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课程的实施如何更有效衔接语数英音体美科等各科课堂教学和课后延时服务需求,更多多元链接学科实践、跨学科项目、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假日小队亲子活动等,这是目前存在需要不断摸索协调的问题。 2.注重培训,提升教师课程能力 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课程重构与实施给老师们充分的自主权,对教师来说,既是自我锻炼成长的契机,也是极大的自我素养和效能挑战。学校要加强对校外课程团队的培训和跟进指导,引领教师不局限于课堂,打开教育视野,敞开教育胸怀,不断探索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课程研发和实施能力。 (四)下一步计划: 1.继续研究和实践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课程重构与实施,把国家基础学科课程、学校特色课程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全面探究研究“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课程实践路径和策略,完善课程开发、教师队伍和资源保障等联合协同育人机制,基于园区综素评价大数据易加平台,融合学校个性特色评价,“五育融合”综合素质评价村准和举措落地实施,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2.对阶段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汇编,收集课题研究“五育融合”课程实施论文、项目学习案例、课堂教学案例、视频、照片、学校协作联合育人机制文件等,进行成果展示,邀请专家进行成果鉴定。 (五)重要变更 根据专家建议,本课题题目范围太大,建议缩小,更精准,故变更课题题目为《“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课程重构与实施研究》 (六)可预期成果: 1.“五育融合”学科课程教学案例集 2.“五育融合”活动课程案例集 4.“五育融合”学科课程实践短视频 5.“五育融合”优秀论文发表
|
三、主要阶段性成果及影响: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或发表时间、成果影响等。
论文《“雅行课程”:育人重在育品》发表于202212《中国德育》,荣获长三角中小学德育创新论坛“优秀成果”; 论文《构建学校“雅行德育”体系的思考与实践》发表于202205《中小学德育》,并在20220726《德育报》刊发。
《“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实施案例集》2023年6月集结成册; 《走向社会大课堂——学校“家校社合作”校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完成;
|
四、专家评估要点:侧重于过程性评估,检查前期课题研究计划落实情况,进行可持续性评估,调整研究计划建议等。 1. 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课题基于“五育融合”视域,立足于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创新,做到“新”与 “实”的有机结合,五育融合是新时代学校育人目标指向,课程实施是学校育人的重要抓手,两者的结合使得课题的选题更具时代性、导向性和有效性,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2. 明确的研究方向 本课题研究能够紧扣课题主题,立足学校实际,聚焦学生发展,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的制定充分诠释对课题核心意涵的认识和理解,研究方向定位精准,研究目标、内容制定科学、合理。 3. 较实的研究过程 从课题中期报告可以看出,本课题研究过程能够结合学校五育融合教育实践和课程建设的实际,围绕子课题内容有计划、按步骤开展过程性研究。包括对理论研究价值的追寻、单学科和跨学科五育融合的创新实践、学校雅行德育课程和家校社课程的开发等,内容丰富,过程扎实。 4. 研究成果丰富 本课题随着研究过程的不断推进课题研究成果也进一步扎实凸显,不仅有过程性的成果如视频、案例、论文等,同时已形成了一本本校本课程,多篇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中国德育报》等,研究过程丰富、学习借鉴价值高。 5. 意见建议 (1)继续扎实推进研究过程。有计划、分阶段、目标明确的开展接下来的研究。 (2)及时梳理提炼研究成果。以子课题为单位分门别类对每一部分研究进一步梳理,形成成果集。 (3)成果验证与推广。通过育人实践进一步检验前期研究成果的价值,进一步提炼研究成果为学校育人提供学习与经验借鉴。
评议专家组签名
年 月 日
|
五、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和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若对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成果形式、研究内容等有重大变更,需单独提交“变更申请审批表”。
根据专家建议,本课题题目范围太大,建议缩小,更精准,故变更课题题目为《“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课程重构与实施研究》
课题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
六、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科研管理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